温室暖棚内,清新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;绿色藤蔓间,红绿相间的果实垂挂碧枝,色泽鲜艳、剔透醉人。
采摘、过称、打包、装车。“皮薄、肉厚、酸甜、爽口。”近日,在山西大同天镇县逯家湾镇薛三墩村的暖棚里,陈鹏专门从县城来到园区购买圣女果:“有小时候的味道,家里人都喜欢,已经是第二次购买。”
日照时间长、昼夜温差大,风光地热资源丰富;土壤富硒,无工业污染,温泉资源得天独厚。近年来,地处晋、冀、蒙三省(区)交界处的天镇县化“生态优势”为发展优势,不断推动设施农业向“智慧农业”发展,乘势打造“长城天路”。2023年,该县成为山西省唯一一个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。目前,设施蔬菜大棚已经突破3万亩,长城博物馆成功建设运营,南洋河生态治理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。
“盘头、掐尖、打侧枝……一串圣女果一般能结23至26个果,修剪到13至16个,可以充分保证每个果子吸收足够的养分。”“室温达到23度时,遮阳板开30%,25度时遮阳板开60%,27度时开100%,恒温、恒湿才能保障果苗健康成长。”“冬天是出果率的淡季,夏天是旺季。但是,果子销售没有淡季,一年四季供不应求。”大棚管理人员薛凯随手摘下几颗圣女果送给记者品尝。
轻轻一捏,果皮紧实,阳光下,透过薄薄的果皮,能看到包裹在里面的果肉纤维;用力一咬,“呲”的一声,唇齿间,酸甜的果浆在嘴里“开了花”。
高品质的背后是高标准的种植。薛凯介绍,温室内配备水肥一体化、外遮阳,内遮阴系统,高压雾喷,风机水帘,空气源热泵等技术,高透光散射的玻璃,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,使室内的温度、湿度更稳定。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,精确地将营养液输送到每一株菜苗的根部,调节植物的生长,合理把控上市时间。
据介绍,圣女果生长周期短、市场需求大,从育苗、移植、管护到采摘、销售等环节仍需雇工,能有效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,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基于良好的资源禀赋,设施蔬菜是天镇县传统产业之一。该县结合自己区位优势,从始至终坚持围绕产业体系调整产业布局,一直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。
在谷前堡镇紧邻天大高速口的一片土地上,规划近6000亩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酣。这是天镇县与山东铭宸集团合作打造的一个现代设施农业示范项目。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设施蔬菜产业,2023年4月,天镇县通过引进山东寿光铭宸集团(简称“寿光铭宸”),以“链主企业”拉通“产业链条”。
“主要建设5000亩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、350亩玻璃温室大棚、360亩农产品物流园项目。”技术人员马文田介绍,项目建成后,将是大同市首个集种苗培育、观光采摘、生产实训、集散物流为一体的设施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园,将以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机械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“五化同步”模式,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天镇县乃至大同市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。
“引进寿光铭宸,看重的就是那里成熟的‘寿光模式’。”天镇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田利平介绍,要以“要素集聚”补齐“产业短板”,该县的设施蔬菜发展正在处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。
——从上游看,全县规模以上蔬菜育苗基地已有四家,育苗占地14万平米,品种达52种,年育苗量在7000万株左右,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县;
——重点实施了园区道路、排水和新建小型市场三项工程,修整设施蔬菜园区52公里道路,完成排水工程35公里,建成2个中型交易市场,为设施蔬菜规模发展打通了关节;
——注册“一代天椒天成”“天成天佑红”商标,组织32家企业合作社成立了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会,发挥行业协会的用工服务、技术共享、信息发布等功能,全年组织2.2万人通过劳务直通车到蔬菜大棚务工,全年获得工资性收入近5亿元。
按照布署,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,天镇还将逐步推动设施蔬菜由生产供给向精深加工、保鲜配送、加工储藏等方面转型升级。
古长城在天镇县逯家湾镇李二口分为两道。南北走向的一条,凭山借势沿二郎山脊蜿延起伏,北临桦门古堡;东西走向被称为“错长城”的一条,沿山脚向东延伸。
一个“错”字,凸显了李二口长城在全国长城“家谱”中的罕见,也让李二口声名鹊起。
远观长城,虽是残垣断壁,但依旧泛着古老的雄伟与壮观;近看城墙,粗糙而坚实,土黄的色调与脚下的点点玫瑰相映成趣。
从2018年开始,天镇县结合易地搬迁、旅游扶贫,深入挖掘李二口“错长城”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,打造长城旅游入晋“第一站”:实施晋北地区高原风沙源治理5万亩,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封山育林2.3万亩,森林抚育8000亩,完成生态修复治理5400亩;并深挖边塞、长城、生态等文化旅游资源,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为主线,建设了油菜花、玫瑰花景观带。
“目前,长城繁花域还没有完全建成,将来还要配备观光小火车等观光娱乐设施。”逯家湾镇党委书记宋志辉说,当地以“长城玫瑰”为品牌发展核心,建设芳香全产业链,发展构建农文旅与人才培养融合的发展的产业。
花海相伴,沿着蓝红相间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进入李二口村,一座座古朴的青砖灰瓦的建筑铺排开来。
57岁的雷建强,从山腰搬下来住在新居已经3年了,笑着说:“我们这空气好、水源好。随着村里旅游的发展,还能零星有点营生,家门口就能挣了钱。”
与雷建强一样,大多村民世代居住在此,但种庄稼是看天吃饭,收入来源单一。不少人在山腰居住,生活与出行都很不便,人居环境改造也面临困难。近年来,李二口村实施易地搬迁,70户村民从山腰搬迁到山脚下的新区,住上独家小院,走上了依托旅游资源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,村里一年一个变化。
整齐划一的明清仿古民居取代了破败不堪的土窑矮房,"三区四馆多广场,杳林长城天然趣,傍山滨水商贸街,青砖黛瓦民宿居”的山水田园综合体已然成型;三产融合的产业格局取代了“一农独撑"的产业模式,流光溢彩灯光秀、立马阴山出长城、蹇上水贡长城长等一批产业文化综合景观已经开工建设,有花有水有美酒、能诗能画能跑马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村里还打造了九曲黄河灯阵、黑陶体验馆等民俗体验场所。宋志辉介绍:“吃一餐,住一晚,可看可玩儿,把’流量’变成’留量’,美丽资源才能变成美丽经济。”
“长城既有守御疆土的功能,又是经贸往来的平台、民族交融的纽带,这与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。仔细对比发现,长城很多地段都与400毫米等降水线所契合……”
在距离李二口村2公里的大同长城博物馆内,薛家宝的讲解打开了游客们对于长城文化的新认识:“作为讲解员,我要把展品背后的故事呈现给游客。让大家不仅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,更能感受我们边塞小镇的沧桑巨变。”
2023年建成的大同长城博物馆与长城遗址展示连在了一起,“活化”了长城文化。如今,它和李二口村的边贸商业街、民俗窑洞客栈等一道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“首都接山西”的第一地标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全县共接待游客7.22万人次,两个A级以上景区和长城博物馆共接待游客3.18万人,日均接待游客6000余人。四条精品线万人,日均接待游客均破万。
“系统将水产养殖的水输送到水培栽培系统,由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,硝酸盐可以直接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,以此来实现了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,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。”
走进天镇绿源渔业有限公司(简称“绿源渔业”),一个个水池桶整齐排列,各品种鱼苗在养殖池内游动,养殖池旁栽培的蔬菜长势喜人。
天镇县地热资源丰富,水质佳,适合热带鱼养殖。绿源渔业总经理高希中介绍,温泉出水口温度达到了58摄氏度,经过自然降温后,达到25摄氏度左右,这也是热带鱼养殖的最佳水温。
鱼菜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种养效益,保证了鱼和菜的品质,也让附近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。高希中介绍,附近村民大多从事喂食、捕捞、销售等工作,人均日收入200元左右。此外,企业还支持周边养殖户发展鱼类养殖,帮助村民多渠道增收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在天镇,不仅要实现生态富民,更要践行生态立县。随着天镇县南洋河生态治理工程正式实施,南洋河核心区4座梯级蓄水坝依次错落有致地排开蓄水,一条5公里长的观光水带映入眼帘。
波光粼粼,绿树成荫,偶有鸟儿纷飞,衬着蓝天白云。发源于丰稔山的南洋河,在天镇境内流贯61公里,是天镇的母亲河、北京的上水头。
“尤其到了6月,百亩荷花绽放,漫步于荷塘两岸,花与水、水与人和谐共生。”居民王爱华经常沿着河边散步,看着县城的发展日新月异,由衷地高兴。
早在2022年9月,位于南洋河核心区下游延伸段的石佛寺水库主体工程完工,并成功完成蓄水试运行,形成“河库互补,水系连通”的水景观,在沿河5个乡镇逐步呈现“水网相通、山水相融、人水相亲”的水岸风貌和生态美景,自然风光与田园特色串联而成百里生态廊道。
如今,南洋河生态治理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。工程完工后不仅能保障南洋河两岸防洪安全,还可改善南洋河的生态基流水质,逐步提升南洋河流域的地下水,有效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。
举目苍穹,是醉人的蓝天;远眺南洋河,是迷人的碧绿。南洋河生态治理成为一面镜子,映照出该县绿色发展的理念。(赵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