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 (杨振铎)2023年,甘肃省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44项,创历年新高;主导和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63项,较往年数量略会降低,总体看来,实际参与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制修订的能力有所增强,但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偏少,表明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能力不强,标准创新引领全国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不够,“甘肃标准”的声音还没有在全国唱响。
近日,甘肃省标准化研究院首次发布《甘肃省标准化大数据年度分析报告(2023年)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全方面分析了甘肃省标准化工作情况,提出地区、行业标准化贡献指数,旨在为甘肃省各地方、行业主管部门、企业和事业单位提供科学、全面、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分析报告,推进该省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报告分析了当前甘肃省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症结,提出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、创新标准化管理机制、优化标准体系结构、强化标准研制与实施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、推进建立评价机制、快速推进人才培养7条意见建议。
报告指出,2023年甘肃省标准化工作水准不断提升,成绩显著。该省印发的《甘肃省贯彻落实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〉实施意见行动计划》等纲领性、规范性文件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制度性支撑。
报告显示,2023年,甘肃省共发布省级区域标准244项,其中,农业农村类标准占72.54%,生态保护类标准占13.93%,工业类标准占7.79%,社会事业类标准占4.92%,服务业类标准占0.82%。区域标准体系结构虽有所调整,但结构失衡的问题仍很突出,社会关注、百姓急需的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标准供给能力不够,尚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期盼和该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。2023年新发布团体标准93项,比上年增加8倍;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新公开标准4698项,同比增长64.67%。2023年,甘肃省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有所提升,新型标准体系一直在优化,从企标、团标监督评价检查情况去看,标准合格率上下起伏、波动不定,质量水平不高。
报告还提到,2023年,甘肃省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3项、省级项目12项,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涉及农业农村、乡村治理、新型城镇化、旅游服务、养老服务、政务服务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、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。
报告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贡献指数计算模型,对甘肃省14个市州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综合贡献指数进行了统计分析。2023年,各市州标准化工作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趋势,兰州、平凉和庆阳贡献指数位居前列,其中,兰州市的贡献指数为60.63,省会城市效应突出。该省24个行业主管部门实质性开展标准化工作,农业农村部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标准化贡献率较高,仍有部分行业领域标准化工作没有有效开展。